2013年6月27日 星期四

PCB 印刷電路板設計與製造交流及分享-測試篇

十六  電測
16.1  前言
在 PCB 的製造過程中,有三個階段,必須做測試
1.內層蝕刻後
2.外層線路蝕刻後
3.成品
隨著線路密度及層次的演進,從簡單的測試治具,到今日的泛用治具測試 及導電材料輔助測 試,為的就是及早發現線路功能缺陷的板子,除了可 rework,並可分析探討,做為制程管理改善, 而最終就是提高良率降低成本。
測試機台

16.2  為何要測試
並非所有制程中的板子都是好的,若未將不良板區分出來,任其流入下 制程,則勢必增加許 多不必要的成本.  縱觀 PCB 製造史,可以發現良率一  直在提高。制程式控制制的改善,  報廢的降 低,以及改善品質的 ISSURE 持續  進行著,因此才會逐次的提高良率。
A. 在電子產品的生產過程中,對於因失敗而造成成本的損失估計,各階段都不同。愈早發現挽 救的成本愈低。普遍被接受的預估因 PCB 在  不同階段被發現不良時的補救成本,稱 之為"The Rule of 10'S"  舉一簡單的例子,空板製作完成,因斷路在測試時因故未測出,則板  子出 貨至客戶組裝,所有零件都已裝上,也過爐鍚及 IR 重熔,卻在測試時  發現。一般客戶會讓空板製 造公司賠償零件損壞費用、重工費、檢驗費。 但若於空板測試就發現,則做個補線即可,或頂多 報廢板子。設若更不幸 裝配後的測試未發現,而讓整部電腦,話機、汽車都組裝成品再做測試才 發 現,損失更慘重,有可能連客戶都會失去。
B. 客戶要求  百分之百的電性測試,幾乎己是所有客戶都會要求的進貨規格。但是 PCB  製造商 與客戶必須就測試條件與測試方法達成一致的規格.  下列是幾個兩  方面須清楚寫下的
1.測試資料來源與格式
2.測試條件如電壓、電流、絕緣及連通性
3.治具製作方式與選點
4.測試章
5.修補規格
C. 制程監控  在 PCB 的製造過程中,通常會有 2~3 次的 100%測試,  再將不良板做重工, 因此, 測試站是一個最佳的分析制程問題點的資料搜集的地方。經由統計 斷,短路及其它絕緣問題的百 分比,重工後再分析發生的原因, 整理這些 資料,再利用品管手法來找出問題的根源而據以解決。 通常由這些資料的  分析,可以歸納下面幾個種類,而有不同的解決方式。
1.  可歸納成某特定制程的問題,譬如連底材料都凹陷的斷路,可能是壓板  環境不潔(含鋼板上 殘膠)造成;局部小面積範圍的細線或斷路比例高, 則有可能是幹膜曝光抬面吸真空局部不良的問題。諸如此類,由品管或  制程工程師做經驗上的判斷,就可解決某些制程操作上的問題。
2.  可歸成某些特別料號的問題,這些問題往往是因客戶的規格和廠內制程  能力上的某些衝 突,或者是資料上的某些不合理的地方,因而會特別  突出這個料號製造上的不良。通常這些問題 的呈現,須經歷一段的時  間及一些數量以上,經由測試顯現出它的問題,再針對此獨立料號加  以 改進,甚至更改不同的制程。
3.  不特定屬於作業疏忽或制程能力造成的不良,這些問題就比較困難去做  歸納分析。而必須 從成本和獲利間差異來考量因為有可能須添購設備  或另做工治具來改善。
D.  品質管制  測試資料的分析,可做品管系統設計的參數或改變的依據,  以不斷的提升  品質,  提 高制程能力,  降低成本.
16.3 測試不良種類
A. 短路 定義:原設計上,兩條不通的導體,發生不應該的通電情形。
B. 斷路 定義:原設計,同一回路的任何二點應該通電的,卻發生了斷電的情形。
C. 漏電(Leakage) 不同回路的導體,在一高抗的通路測試下,發生某種程度的連通情形,屬 於短路的一種。其發生原因,可能為離子污染及濕氣。
16.4 電測種類與設備及其選擇
電測方式常見有三種:1.專用型(dedicated) 2.泛用型(universal) 3.飛針型  (moving probe), 下面 會逐一介紹。決定何種型式,要考慮下列因素:1.待測數量 2.不同料號數量 3.版別變更類頻繁度4.技術難易度  5.成本考量。另外有一些特殊測試方式,  也會簡述一二.
A.  專用型(dedicated)測試 專用型的測試方式之所以取為專用型,是因其所使用的治具  (Fixture)僅適  用一種料號,不同料號的板子就不能測試,而且也不能回收使用. (測試針 除外)
a. 適用
1.測試點數,單面 10,240 點,雙面各 8,192 點以內都可以測
2 測試密度,0.020" pitch 以上都可測,雖然探針的製作愈來愈細, 0.020" pitch 以下也可測,但 一成本極高,且測試穩定度較差,這些都會影響使用何種測試方式的決定.
b.  設備  其價位是最便宜的一種,隨測試點數的多寡價格有所不同,從台幣 40 到 200  萬不 到。若再須求自動上、下板及分類良品,不良品的功能,  則價格更高。
c. 治具製作  治具製作使用的資料,是由 CAD 或 Gerber 的 netlist 所產生,所以選點、 編號、 壓克力測試針盤用的鑽孔帶(含 SMT 各焊墊自動打帶)以及測試程式  等都由電腦來加以處理。
1  製作程式: 選點→壓克力(電木板)鑽孔→壓針套→繞線→插針→套 FR4 板。
2  針的種類及選擇  現有針號 2,1,0,00,….一直到 6 個 0 都有,pitch 愈小須愈多 0 的針.  是各類型探針及適用方式.
d.  測試找出標準板→記憶資料→開始測試
e. 找點、修補 找點方式有兩種
1 是手制點點陣圖,用透明 Mylar 做出和板大小一樣的測試各點位置及編  號,並按順序以 線連接。
2 利用標點機及工作站,在螢幕上,顯示問題之線,即可立即對照板而  找正確的位置  標 示出正確位置後即進行確認修補,而後再進行重測,確認的過程中,  通常會以三用電錶做工具來判斷。
f.  優,缺點
優點:
1Running cost 低 2.產速快
 缺點:
1 治具貴
2.set up 慢
3.技術受限
B. 泛用型(Universal on Grid)測試
a. Universal Grid 觀念早於 1970 年代就被介紹,其基本理論是 PCB 線路 Lay-out 以 Grid(格子) 來設計, Grid 之間距為 0.100",見圖 16.7 或者以密度觀點來看,是 100points/in2,爾後沿用此一觀念,線 路密度,就以 Grid 的距離稱之.  板子電測方式就是取一 G10 的基材做 Mask,鑽滿 on grid 的孔,只有在 板子須測試的點才插針,其餘不插.因此其治具的製作簡易快速,其針且可重複使用
b. On-grid test 若板子之 lay-out,其孔或 pad 皆 on-grid,不管是 0.100",或 0.050"其測試就叫
on-grid 測試,問題不大.
c. Off-grid test 現有高密度板其間距太密,已不是 on-grid 設計,屬 Off-grid 測試,見圖 16.9  其
fixture 就要特殊設計.
d.  先進的測試確認與修補都由技術人員在 CAM Workstation 上執行.由 key- board 或 mouse 來 移動 x,y 座標,多層板各層次之線路以不同顏色重迭顯示  在螢幕上,因此找點確認非常簡易.
e. 優,缺點
優點:
1.治具成本較低
2.set-up 時間短,樣品,小量產適合.
3.可測較高密度板
 缺點:
1 設備成本高
2.較不適合大量產
C. 飛針測試(Moving probe)
a. 不須製作昂貴的治具,其理論很簡單僅須兩根探針做 x,y,z 的移動來逐一測試各線路的兩端

b.有 ccd 配置,可矯正板彎翹的接觸不良. c.測速約 10~40 點/秒不等.
d.優,缺點
優點:
1 極高密度板如 MCM 的測試皆無問題
2.不須治具,所以最適合樣品及小量產.
缺點:
1 設備昂貴
2.產速極慢
D.  其他測試方式
a. 非接觸式 E-Bean b.導電布,膠 c.電容式測試
d.最近發表的刷測(ATG-SCAN MAN)

資料來源:參考網路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page 15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